

瀏覽量: 類別:新聞資訊 發布時間:2017-01-11 00:00:00
火鍋與重慶火鍋,火鍋的水煮烹飪形式,古來有之,自人類學會了制陶后就有了火鍋。但之前都不叫火鍋,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稱呼,如三國時期的五熟釜、北宋時期的骨董羹及南宋時期的撥霞供等。“火鍋”一詞,始于清代,是滿人進關、建立統治地位以后,推行本民族喜愛的烹飪方式、稱呼及文化的一種結果:“涮羊肉所用的火鍋,是從東北隨著清兵入關的。原名'野意火鍋’,見之于清宮膳單。”因為,火鍋是滿族人傳統烹制菜肴的方法之一。牛、羊、豬、野雞、飛龍、沙雞、黃羊等肉,均可入火鍋煮。清中后期,隨著滿漢官員的差遣、商貿活動的頻繁及南北人員的遷徙,冬季重慶官府及富家筵席上的“壓軸”菜有了北方火鍋,如菊花火鍋、什錦火鍋及生片火鍋等。民國初,重慶人憑借其聰明才智,將“水八塊”借鑒北方火鍋的命名方式命之,誕生了名重天下的毛肚火鍋。自此,從上個世紀民國初開始,到新世紀的今天,重慶火鍋經歷發生、發展、斷檔、恢復、擴張及繁榮等六個時期,已走過了近一百年,百年火鍋煎熬的酸甜苦辣,演繹了一百年人間的喜怒哀樂。
重慶火鍋之所以始于麻辣,是與千百年來的巴渝食俗密切相關的。民諺道: 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”,由于環境及氣候的影響,巴渝人自古就有“尚滋味”、“好辛辣”的傳統:重慶地處西南山區,周圍群山環繞,地域河流縱橫,境內水系密布。由于山巒的阻隔與水汽的蒸騰,形成濕度大、霧瘴重、寒氣濃、氣壓低等氣候征象,居住于此的人倍受寒氣外侵、濕熱內逼之苦,迫切需要能除寒祛濕及藥食共功的食物及調料加以解決,而辣椒、花椒、大蒜、黃蔥、老姜等含有辛辣、酷麻的調料恰好具備了這些功效。古時尚有茱萸、花椒及胡椒等“辛物”加以庇護,隨著辣椒從海外的引種及替代茱萸、胡椒后,辣椒與花椒的絕配,更能達到避寒祛濕、味感濃烈、極盡享受、暢快淋漓之境界,使重慶人看到了更為御寒、祛濕與舒心的麻辣尤物,于是船工們大加采用于“雞八塊”的蘸料中……
“水八塊”與毛肚火鍋
重慶火鍋的最早雛形為“水八塊”。它是由重慶船工開船儀式上所食開船肉的“雞八塊”演變而來,由于來自水上,故稱“水八塊”。
所謂“水八塊”,按1949年2月24日移渝出版的《南京晚報》上刊發的《毛肚火鍋流源》所述:即是用洋鐵制一個有八格的鍋,下面生小爐灶,成了火鍋的雛形。吃的每一個人占一格,加酌料,燙牛雜。當時講究吃的是牛肉,牛心,牛肝,牛油渣,并沒有毛肚。價格大約為一個銅板八片牛肉,所以稱“水八塊”。攤子老板一面切肉,一面用制錢計算顧主吃菜的數目,吃完付錢時,只要一看記賬的制錢是多少便可一目了然。所以吃“水八塊”又稱“打錢”。“水八塊”由水上著陸碼頭,歷經擔子,攤子,店子三個階段,進店子后演變成了毛肚火鍋……
重慶第一家毛肚火鍋館
民國十年(1921),在重慶渝中半島、在連接上下半城的交通樞紐——較場壩,誕生了重慶第一家毛肚火鍋館,它的名字叫白樂天。然而,就是這三個字,卻將重慶火鍋與唐朝偉大詩人白居易聯系在了一起:白居易,號樂天,以詩名聞達天下,特別是他的一首《問劉十九》,更是開創了中國詩歌描寫火鍋烹調形式的先河。它看似偶然,其實必然:以重慶火鍋目前在中國的霸主地位,完全配得上寫出火鍋千古奇句 “綠蟻新醅酒,紅泥小火爐;晚來天欲雪,能飲一杯無?”的詩人光芒。
關于白樂天,同樣在1949年2月24日移渝出版的《南京晚報》上刊發的《毛肚火鍋流源》中,當介紹完毛肚火鍋發生時間及形式后繼續寫道:民國十年以后重慶有了第一家毛肚店,仍然開設在較場壩,名叫“白樂天”。由此,我們知道了:民國十年(1921)后,重慶城內有了第一家毛肚火鍋館,名叫白樂天,地點在較場壩,也就是今天的較場口。這是有文獻記載的重慶第一家毛肚火鍋館。嗣后的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,毛肚火鍋開始逐漸進入眾多店家,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具規模。抗戰時期,重慶成為陪都,國民政府西遷,大量“下江人”涌入,南來北往的人更多。在帶來不同地域飲食習俗及美食風味的同時,他們更為重慶毛肚火鍋的美味所誘惑,趨之若鶩,這就進一步助推了重慶火鍋的發展。抗戰時期,重慶毛肚火鍋開始名揚全國,抗戰結束時,已開始引進到南京以及后來的臺灣。可惜的是,白樂天毛肚火鍋館卻在抗戰中毀于日機的轟炸,一代名館、重慶火鍋館的始祖從此銷聲匿跡……